2013年邵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

发布时间:2014年06月25日       来源:admin      阅读:511次

2013年,县委、县政府紧紧围绕市委、市政府八个建成三个高于的总体要求,以加快四个邵东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,坚持科学跨越发展、转型升级发展、特色集群发展,大力推进产业升级、项目建设、城市扩容、民生改善,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快进的良好态势。
一、综合
经济总量稳步扩张。初步核算,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54.27亿元,比上年增长10.5%,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.0:49.2:33.8调整为16.7:48.9:34.4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42.45亿元,增长2.8%;第二产业增加值124.26亿元,增长11.7%;第三产业增加值87.56亿元,增长11.8%。按常住人口计算,人均GDP27759元。完成财政收入15.4亿元,增长24%。在2012年度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,我县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,排名大湘西区域第一名。
二、农业
现代农业发展较快。科学决策,全力应对历史罕见干旱,确保人畜饮水安全,把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。全年粮食播种127.05万亩,总产43.56万吨,获评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,继续保持全国产粮大县称号。出栏生猪121.72万头,继续保持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。大力发展油料生产,新扩油茶基地1500亩,成功创建全省产油大县。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,新增6家市级龙头企业,扶持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10个。积极开展三边三年绿色行动,完成营造林2.5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36.6%、比上年提高3.4个百分点。
乡村条件不断改善。完成通畅工程34.75公里,改造危桥14座,建成农村客运站2座、招呼站34个。水利建设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17座、中小河流治理22.6公里、干支渠高标准硬化26.7公里,改善灌区面积0.51万亩,解决6.3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,获评全省芙蓉杯水利建设竞赛十强县。建成大型沼气发电工程1处、户用及小型沼气工程890户,新建太阳能光热利用示范村50个。推广先进实用农机具2864()。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395户。价格监管服务工作成效明显,农村公路客运价格总水平大幅降低。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,全年投入示范村建设资金1亿元,完成项目106个,新增示范村12个,范家山镇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镇,堡面前乡大羊村成为省级示范村。扶贫工作取得新的成效,全年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859万元,硬化通村公路30公里,修建砂石公路20公里,人饮解困3000多人,发展药材种植8000余亩。
三、工业和建筑业
工业经济稳步增长。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476.3亿元,比上年增长23.6%,完成全部业增加值113.0亿元,增长12.0%。其中: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364.5亿元,增长22.0%;增加值98.1亿元,增长13.4%;规模以下工业完成总产值111.8亿元,增长15.5%,完成增加值14.9亿元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.2938吨标准煤,同比下降19.0 %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49家,总数达197家。园区发展步伐加快,县城三大园区全年引进工业企业18家,其中投资过亿元的13家。新办企业来势看好,怡宝水厂、超跃科技、云天工具相继开工建设,火厂坪的东联电子、界岭的凯旋科技、廉桥的天隆打火机和佳能铁合金等一批企业实现当年开工、当年试产。创新驱动成效明显,打火机、小五金、箱包皮具等传统支柱产业引进先进技术,加强行业协作,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大幅提高。我县被评为全省信息化支持产业升级试点县、全省轻工产业基地县、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先进单位。
建筑业平稳发展。全社会建筑业总产值22.0亿元,增长14.8%,完成增加值11.2亿元,增长8.3%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94.1万平方米,增长33.1%,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77.0万平方米,增长28.0%
四、固定资产投资
投资高位运行。2013年,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4.4亿元,增长35.0%,其中城镇完成投资145.5亿元,增长42.8%;农村完成16.4亿元,下降7.7%;房地产完成2.5亿元,增长20.1%。开工建设重点项目54个,完成投资45.54亿元。
五、交通运输邮电
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。全年实现客运量13000万人,旅客周转量39亿人公里,货运量12000万吨,货物周转量108亿吨公里。
邮电通信业持平发展。全年邮电业务总量4.93亿元与去年持平,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.71亿元,电信业务总量0.99亿元。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为10.3159.14万户。
六、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
传统商贸不断提升。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.6亿元,增长13.8%;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法人企业41家。引导成立了箱包服装进出口企业协会、粮油食品加工行业协会、旅游协会和全市第一家网商协会,行业经营管理进一步规范。旅游、金融、物流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好发展。
外经外贸形势良好,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.0亿美元,增长9.0%;实际利用外资和内资稳步增长,新增自营进出口企业9家。
七、财政金融
财政收入快速增长。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5.41亿元,增长24.0%。一般预算收入10.12亿元,增长31.1%。其中税收收入5.45亿元,增长34.8%,非税收入4.67亿元,增长27.1%
金融运行活跃。12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1.75亿元,增长12.4%,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79.18亿元,增长106%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0.69亿元,增长29.1%。存贷比为46.26%,比去年提高了7.7个百分点。
八、科学技术与教育
科技创新成效明显,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42个,省厅认定2个,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73亿元,增加值18.98亿元,实现利润1.05亿元,申报国家技术专利266件,我县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百强示范县,并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。
教育事业成效明显。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建设22所,各类民办学校3所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%,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%。教育工作两项督导评估获省优秀等级,创建省级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5所、省级合格乡镇中心幼儿园3所,改造维修校舍3.05万平方米。
九、文化、卫生与体育
文化事业繁荣活跃。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1.46亿元,增长28.0%,全县艺术表演团体6个,文化馆1个,公共图书馆1个。广播、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86%98%,有线电视用户达9.5万户。成功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,荫家堂被纳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卫生事业继续发展。全县医疗卫生机构1199个,其中医院、卫生院44,拥有床位数3171张,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289人,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90人,注册护士1245人。新农合筹集资金34866万元,补助金额达33189万元,参合率达96.5%;及时有效应对H7N9禽流感和高温旱灾导致的肠道传染病。食品药品监管不断加强,全国药品安全示范县通过评审验收。
体育事业健康发展。全县体育场3个,体育馆7座,运动场180个,游泳池5个,各种训练房60个。全县全面健身运动参加人数12.9万人,开展全面健身项目30项,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98个。举办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28次,成功承办全省第四届强民杯农民篮球、乒乓球比赛,我县被列入首批全国柔力球之乡
十、人口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
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,人口总数控制较好。年末全县人口总数为129.96万人,其中常住人口91.60万人。常住人口中,城镇人口为40.7万人,农村人口为50.9万人,城镇化率为44.43%;全年出生人口14771人,出生率为11.4‰,自然增长率为7.0‰。我县连续9年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
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,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。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24元,比上年增长11.4%;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52元,增长13.0%
民生投入不断加大,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 。新增城镇就业5410人,失业人员再就业2825人,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960人,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47人,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率达100%。保障城乡低保对象61282人、农村五保户8532人。改扩建乡镇敬老院5所。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提高到2400/人,城镇低保对象255/月,农村低保对象115/月,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。竣工廉租住房1712套,发放租赁补贴170万元。27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提前完成任务,其中11个项目超额完成。
安全生产持续好转。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29起,下降27%;死亡人数12人,下降50%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.052人,下降50%;工矿商贸企业生产事故死亡人数10人,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10人;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86起,下降23%;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1人,下降35%
十一、资源和环境保护
生态环境逐步改善。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,污染减排任务全面完成,全县淘汰2家企业的水泥立窑,关闭非法洗水布厂9家、非法小电镀厂3家、土瓦窑82家、煤矿13家。万元GDP能耗等主要减排指标连年下降。城区环境噪声和烟尘控制均达到功能区标准。加大投入力度,对县城人行道、路面、下水道、路灯、绿化带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维护改造。污水管网、管道燃气工程有序推进。持续深入开展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、省级文明县城和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洁行动,城乡交通、市场秩序日益规范,环境卫生明显改观。
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。启动县城一湖”“一带(县城人工湖、桐江风光带)修建性详规编制工作。城市规模不断扩展,建成区面积达到21.52平方公里;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4.43%;县城绿化率达到35.2%,城市人均绿地面积8.2平方米。
1、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。
2、公报中的生产总值以邵阳市统计局审核下算的数据为准。生产总值、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,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。